不打烊的"心灵驿站":为榆中灾区孩子撑起心灵晴空

发布时间:2025-08-13 10:11   内容来源:中新网甘肃   阅读量:12988   

24小时不打烊的“心灵驿站”:为榆中灾区孩子撑起心灵晴空

8月11日,甘肃榆中洪涝灾区,通往灾区的道路通了、电来了,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运往这里。在榆中三中安置点,不时传来孩子阵阵清脆的欢笑声。

走进安置点教室,13岁的学生张博文攥着心理辅导老师递来的彩笔,在画纸上涂出一道歪歪扭扭的彩虹。这个即将升入初一的少年,几天前还因家中房屋被冲毁的画面难以入睡,如今眼底的惶恐正被一丝微光取代。

这束光,来自甘肃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紧急驰援。

8月7日极端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后,在团甘肃省委统一部署下,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紧急发布招募信息。次日一早,10名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老师便集结完毕,带着团辅工具、绘本和应急物资,第一时间进驻榆中三中安置点。

心理辅导老师抵达时,不少孩子正蜷缩在安置点角落,眼神茫然。尽快开启工作,让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好起来,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。

针对不同孩子的状态,心理老师分为“一对一疏导组”和“团体互动组”。在张博文的宿舍里,心理老师杨礼华没有急着追问灾情,而是先和他聊起了最喜欢的篮球运动。当少年的话匣子渐渐打开,说起洪水漫进家门时“像怪兽张开大嘴”。杨老师递过一张纸巾说:“害怕是正常的,老师小时候丢了心爱的玩具,也偷偷哭了好久。”

安置点的小广场上,另一种温暖正在流动。“多人跳绳”的绳圈一次次扬起,起初还有些拘谨的孩子,渐渐在“1、2、3,跳”的口令中笑作一团;“你进我退”的游戏里,蒙着眼的孩子在同伴引导下绕过障碍物,小手紧握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。

这些由心理老师精心设计的团辅活动,像一把把钥匙,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房。11岁的马晓雅在“携手合作”游戏中,主动牵起了旁边孤儿的手,“老师说,我们手拉手,就不怕黑了”。

服务台负责人张莉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每个重点关注孩子的情况:“小宇,父母在救灾一线,睡前会偷偷抹眼泪,需要更多陪伴”“萌萌,爱画画,可画里的天空总是灰色,计划明天带她做色彩疗愈”。

张莉告诉记者,目前安置点有16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,30名青少年和儿童,除了即时疏导,他们已联合学校制订了“灾后心理重建课程表”,从情绪管理到创伤修复,再到学业衔接,一步步帮孩子们找回生活的节奏。

初秋的午后,安置点的教室闷热不减。心理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开展“增光添彩”活动。张博文在自己的画作上写下:“希望一切都快点好起来。”老师则在旁边画了个笑脸:“会的,我们一起等。”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热门图文